地区摘要
序言
|
黄大仙区是以着名的黄大仙祠命名。 |
地理及历史
黄大仙位于九龙东,占地约9.26平方公里,北面以狮子山及大老山为界;东临飞鹅山;南接新清水湾道及太子道东;西连联合道及狮子山隧道,黄大仙是全港十八区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地区。本区多年前主要为一乡村地带,人口稀疏,居民大多为番禺及客家人。至一九三七年,本区被界定为新九龙的一部分。自四零年代后期,随着大量难民从内地涌入,很多寮屋便开始在区内出现。本区公共房屋发展始自一九五七年,当时首幢第一型徙置大厦在老虎岩(后改建乐富)兴建。这些年来,随着寮屋区的清拆及旧型房屋的重建,本区的面貌已焕然一新。
人口及房屋
黄大仙区人口约四十一万。黄大仙区的特色是以公营房屋为主。目前,区内约八成人口居住于出租公屋及资助房屋;而其余的约两成人口则居住于各类型的私人住宅。
区内旅游点 - 黄大仙祠
黄大仙祠是香港最着名的庙宇之一,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。据传说,黄大仙又名赤松仙子,以行医济世为怀而广为人知。相传祠内所供奉的黄大仙是「有求必应」的,他的签文十分灵验。此外,该祠是香港唯一一所可以举行道教婚礼的道教庙宇。 在每年农历年底及正月初一至十五日,有大量善信前往该祠,为过去一年酬谢神恩及为未来一年求神庇佑。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是黄大仙师宝诞,所有黄大仙的弟子会于正午时份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参与祭祀活动。 |
|
区内旅游点 - 志莲净苑
|
志莲净苑是区内旅游重点,在本港及海外享负盛名。该苑在一九八九年展开重建计划,以唐朝建筑艺术的模式兴建寺院建筑群,并于二零零零年五月开放供公众人士参观。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及正月十五日,该苑均会举行法事,分别为过去一年酬谢神恩及为未来一年祈福。此外,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该苑会举行法事庆祝释迦牟尼的诞辰。 |
区内旅游点 - 南莲园池
南莲园池建设布局依唐代规模制式,已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开放予市民参观。政府委讬志莲净苑执行园池的管理、维修、保养及日常营运服务等。 |
|
|
|